教学研究

竹蜻蜓(2)——怎样让竹蜻蜓飞起来

发布日期:2019-11-17 18:20:06   来源:南桥小学   

   ——南桥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合探究

南桥小学 沈勇

活动类型:发现问题,改进、优化作品。

活动背景:

随着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近年来大家越来越关注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南桥小学校本课程《文游小琴师》设计之初就是注重以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切入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但在后期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一切行动的依据,是清晰的思维逻辑。要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会想”和“能干”同样重要,一样都不能落下。恰巧南桥小学(文游校区)的校本课程《Thinking Map思维导图》的开展为我们带来了很好的解决方案。“小琴师”突出实践操作而轻视理论,“思维导图”则重理论而忽视实践。两个课程的结合一方面符合学校大课程的背景以及综合实践课程的要求,另一方面是真真切切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等。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个体,课程亦不可单独分割。两者合一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为此学校打造了这片空间,给与了授课教师足够的硬件支持和发挥空间;两个课程的设计者、实施者间的相互沟通与协调也让课程在推进过程中不断改进完善,向着更符合当下需求的方向迈进。

《竹蜻蜓》是南桥小学校本课程《文游小琴师》中的一个子课程。《竹蜻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整个学习过程中同样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学情分析:

本课的实施对象为四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发散性逻辑思维、聚合性逻辑思维、动手操作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本课以学生玩竹蜻蜓,通过研究自己推导出它的结构特征,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去制作为前提。初次尝试的他们往往会在重心与平衡度、长度与重量、打孔位置、手柄安装角度、安全性等诸多方面考虑欠周。但教师不能直截了当告诉他们问题出在哪里,而是应该适时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其中的问题根源并想方设法去解决。本课中利用“thinking map”思维导图作为支架,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并给与他们呈现自己思维过程的平台。提高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找出自制竹蜻蜓的外部特征。

2.通过运用气泡图与样品竹蜻蜓的对比,发现与自制竹蜻蜓外部特征的异同,推测可能引起自制竹蜻蜓无法飞行的原因。

3.通过改进竹蜻蜓的各种外部特征并试飞,验证自己的推测。

4.通过总结交流,提高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探究点:

1.通过比对,推测影响竹蜻蜓飞行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如何在现有作品上修改这些因素。

3.通过改进,验证自己推测的这些因素是否会影响竹蜻蜓的飞行。

德育点:

1.做任何事前,都应理清思路计划先行。

2.决定一件事成功与否的因素可能有很多,一步一步仔细研究,总会成功的。


实施的年级和时间:

实施年级:四年级

实施时间:第七~第十周

器材准备:电动锯、手动锯、锉刀、直尺、打磨机、打孔机、白胶、砂纸等。

活动过程:

一、回顾:发现问题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

活动意图

1. 多媒体播放学生前一课测试的过程。

2. 学生交流自制竹蜻蜓的情况。发现飞的都不太好。

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竹蜻蜓出现的问题。

激发学生研究竹蜻蜓的欲望。

二、对比:推测原因

1. 利用气泡图列出自制竹蜻蜓的各种外部特征。

2. 通过对比,找出能飞的竹蜻蜓与自制竹蜻蜓间的区别,推测影响竹蜻蜓飞行的原因。

3. 根据自己想研究的原因,自取工具与材料,小组制定改进方案。

4. 交流自己小组的改进方案。

引导学生先排除两者的相同外部特征,再对比不同外部特征,最后作出推测。

给与学生自由选择探究方向和方法的权利。

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思维导图帮助自己探究问题的习惯。

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独立选择的意识。

三、改进:验证推测

1. 利用所选工具进行改进操作。

2. 完成改进后进行试飞。

3. 根据试飞情况验证自己研究的因素是否会影响竹蜻蜓的飞行。

提醒操作中要注意安全。

提示学生到试飞区测试。

提示学生观察改进前后竹蜻蜓的飞行状态。

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四:总结:交流成果

1. 交流使用了什么工具,改进了哪个因素,改进后的效果如何。

2. 确认改进的因素是否会影响竹蜻蜓的飞行。

引导学生把探究过程、改进方法与发现完整说出。

归纳影响竹蜻蜓飞行的因素,激发学生继续深入探究的兴趣。

提高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分享到:

相关信息